11月1日,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《西醫開中藥,如何更穩妥》的文章,使得西醫開中藥的問題,再次迎來廣泛的討論。
據人民日報報道,西醫開中成藥,這是中國醫療行業的獨有現象,折射出患者臨床用藥的需求,更彰顯中醫藥的獨特優勢。當西醫束手無策時,中藥卻可能派上用場,這是中成藥受西醫青睞的重要原因。因此,七成左右的中成藥是西醫開的。
對于業界來說,大家更為關注的,除了患者使用受到影響,還有存在禁止不符合要求的西醫開中成藥后,給中藥市場發展所帶來的影響。
▍西醫不能開中成藥,對市場有影響嗎?
按照國家衛健委5月22日發布的《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》,全國執業(助理)醫師共360.7萬人,中醫類別執業(助理)醫師僅57.5萬人,占整個群體的15.9%。不少人認為,一旦限制非中醫類別醫生處方,中成藥的銷售將大受影響。
對于上述問題,南京樂藥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郭新峰表示,自國家衛健委出臺政策要求,到地方出臺配套政策和措施后,會逐漸收緊西醫對中成藥的處方權,政策從醞釀到落地,預期需要3年時間。3年后,二、三級醫院中能處方中成藥醫生數量將快速下降,中成藥營銷爭奪醫生處方權的競爭將白熱化,而基層醫院由于中成藥基藥銷量占比的要求,將從寬執行給予較長的緩沖期,甚至予以豁免管制。
他認為,將醫生對中成藥的處方權分類、分級管理的思路,類似于抗菌藥物的管理模式。2004年啟動抗菌藥物分類分級管理,出臺《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》,將抗菌藥物的適用范圍進行目錄分類管理。
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,就是分級原則,將抗生素的處方權分級:非限制使用(住院醫師以上,基本就是每個醫生都能處方)、限制使用(主治醫生醫生)、特殊使用(僅限主任醫師處方)。
到2012年出臺《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》,各省配套出臺《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分級管理目錄》,到2015年出臺《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(2015年版)》,歷經10年抗菌藥物管制,抗菌藥物市場出現明顯分化,重癥特殊實用類抗菌藥物增長勢頭強勁,預防使用類限制級抗菌藥物大幅下降,口服非限制類抗菌藥物逐漸取代非限制類針劑強勢增長。
郭新峰表示,中成藥如果沿襲抗菌藥物的管制模式,3年政策落地執行明朗后,必然出現分化,剛需性中成藥銷量穩定并快速增長,普通中藥注射劑逐漸被同類口服替代,慢病類中成藥渠道下沉基層實現量升價跌,而??浦谐伤幩艿挠绊憚t比較小。
▍對中藥,是一次機會
有中藥企業的醫學部負責人指出,國家禁止不符合要求的西醫開中成藥,這實際上并不是打壓中藥企業,而是鼓勵。這體現了國家對中醫藥越來越重視,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做。
由于很多西醫都開不出中成藥了,短時間可能會感覺中藥受限制,但是長期來看對中藥肯定是利好。因為,專業的醫生開出專業的處方,對患者、對醫院乃至對整個行業都將更有利。
他透露,現在很多中藥藥企也會要求銷售人員學習藥物不良反應知識,銷售人員有向藥企反映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責任,從這一點看,不管是國家、醫院、還是藥企,都是希望患者能更好的用對中藥,用好中藥,整個趨勢是呈正向發展的。
此外,我們也應該注意到,隨著國家對分級診療的推進,未來中藥的市場也會隨著分級診療而改變。
對于中藥市場可能變化,郭新峰分享了以下見解:
1、剛需型、急救重癥中成藥應聚焦三級醫院,替代普通價值低的中成藥實現銷量長期增長。
2、普通中藥注射劑尤其是逐漸被同類口服替代。
3、??浦兴幾⑸鋭ㄈ缪劭?、腫瘤、兒科等)在專科專病領域精耕細作,依然能實現銷量穩定。
4、慢病類中成藥渠道下沉,在醫聯體閉環內,專注基層醫療機構,量升價跌,實現銷量井噴。
5、??瓶诜谐伤帲ㄈ鐑嚎?、腫瘤等)影響比較小,依然能長期增長。
同時他提到,隨著4+7仿制藥價格大跌,慢病配備使用率的提升,部分中成藥會加速轉向零售市場。
正如人民日報所寫,“離開中醫理論的指導,中藥就不是中藥了”。衛健委的新規定并沒有一刀切地禁止西醫開中藥,而是鼓勵包括西醫大夫在內的“其他類別醫師”學習中醫藥理藥性,用好中成藥,規范處方管理,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、發展好、利用好。
中國的中藥,未來可期。
(原創:半夏 賽柏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