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于:齊欣 醫藥經濟報
2月17日,國家衛健委發布《關于加強疫情期間醫療服務管理滿足群眾基本就醫需求的通知》強調,對于湖北省以外地區,要緊密結合疫情發展形勢,一手抓疫情防控、一手抓醫療服務,不得搞一刀切,不能采取停診的方式、將日常醫療服務一關了之。此外,在毫不放松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基礎上,也要重點保障湖北省和武漢市腎功能衰竭、腫瘤以及其他需要維持定期治療患者的醫療需求,保障孕產婦、兒童、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醫療服務,保障必須的急診服務。
門慢患者處方量可延長至12周
《通知》指出,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,全國醫療衛生系統派出了大量醫務人員馳援一線,支持湖北省和武漢市開展醫療救治工作。與此同時,部分地區出現了醫療服務受到削弱,群眾基本就醫需求不能及時得到滿足等問題。
對此,國家衛健委要求,各地要做好本地區疫情防控形勢的分析研判,有序推動、逐步加強日常醫療服務管理。醫療機構要根據不同患者的醫療需求,進行分類救治,滿足患者基本就醫需求。對于急危重癥患者,應當按照相關制度和診療規范給予及時有效救治,不得推諉拖延。對于門診慢性病患者,視患者病情可以將其處方用量延長至12周。對于腎功能衰竭患者、腫瘤患者以及其他需要維持定期治療的重癥患者,原則上醫療機構應當提供不間斷的醫療服務;確因疫情防控需要不宜繼續提供的,應當由患者居住地附近的、具備相應醫療能力的醫療機構接續承擔。
此外,《通知》還強調,組建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的醫療機構,將診斷和治療方案明確、病情穩定的患者轉診至居住地附近的醫聯體內醫療機構就診。并加強線上就醫指導,發揮“互聯網+醫療”的優勢作用。同時醫療機構要繼續高度重視感染防控相關規章制度、標準指南的落實,將標準預防作為重中之重。指導醫務人員做好個人防護,降低醫務人員暴露風險。通過多種舉措,減少醫療機構內交叉感染,保證醫療質量和安全。
醫藥鏈條尚需時間打通
在希望所有醫護人員平安健康,戰“疫”結束后都能平安歸來之外,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呈現好轉趨勢,眼下業界也高度關注醫療、醫藥行業陸續恢復運轉的進程。
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,伴隨部分醫藥資源向疫情傾斜,醫院接診情況不同程度地調整,疊加交通管制、復工難等因素,從整個醫藥鏈條來看,研發、生產、流通、采購、臨床使用等環節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。
有企業人士表示,由于現在復工情況還不理想,研發、生產、流通、采購環節尚未打通,一些非疫情相關的藥品供應已處于半停滯狀態。
另有企業負責人認為,雖然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在家里辦公,但是一些需要去實驗室、醫療機構開展的試驗性工作受阻,對于藥物研發、一致性評價等工作的開展,整體時間上肯定會略有延遲。不過,也要知道政策基本面是絕對不會動搖的,需要企業主動想想辦法。
此外,隨著現階段地推模式全部暫停,醫藥營銷、推廣工作的展開也面臨轉型挑戰。一些企業也在積極布局醫藥電商、互聯網醫療渠道的開拓,部分企業則向數字化營銷模式展開探索。
有觀點認為,在提升產業集中度趨勢下,對于一些企業來說,尤其是產品沒有優勢,研發能力、地推能力不強,再加上沒有把握住新服務機會的企業,未來的日子會變得更加艱難。疫情期間,企業可以采取加強內部人員、經銷商的能力培訓等措施,保持和客戶的粘性,做好疫情過后抓住時機盡快地去完成營銷任務的準備。
而對于線上渠道的進一步擴展,也有企業人士認為,雖然這段時間醫藥電商的線上銷售火爆,但是線上銷售仍無法替代線下銷售,特別是一些基礎用藥、老年病用藥,大量患者以及鄉鎮社區醫院、診所仍不習慣于線上銷售模式。所以,短時間內線上銷售沒辦法彌補線下銷售,只能作為一種補充。
創新藥、中藥或迎發展新機遇
雖然現階段醫藥行業諸多環節均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,不過,業界對醫藥行業發展依然十分看好。不少企業指出,整體來看,由于醫藥行業的剛性需求屬性,一些疾病不可能因為不能去醫院就診就不使用藥物。而隨著醫院陸續恢復正常運轉,前期累積下來的診療、用藥需求會呈現爆發式增長。再加上老齡化情況的加劇,對醫藥行業的需求將日益增多。
有企業人士感慨,近年來,隨著醫藥行業增速放緩,尤其是2019年,中國醫藥行業加速進入變革期,醫藥人普遍都感受到了諸多變化。至此,行業人士已經懷著一種回歸的心,平淡地應對醫藥行業前所未有的巨變,在不可逆轉的大環境下布局企業發展。雖然對于醫藥人來說,這次疫情可能會增加壓力,但是也相信很多業態會得到增強和發展。
在業界看來,經過這次疫情,也勢必會對醫藥產業帶來進一步的結構性調整:一是大家對中藥的認可度增強,一些中藥企業可能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;二是創新藥的發展將會進一步受到激勵;第三,一批實力強的企業可能會迎來更好的發展,一些撐不住的小企業則面臨倒閉和整合。